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一章 拥立赵歇(2/3)


于是众人都跟随他们俩去信都暂时躲避。

丁复乃巨鹿郡东武人氏,孔武有力,弓马娴熟,现为楼烦将。

楼烦乃夷蛮一族,祖居代郡之北,其族人善使弓箭,故军中善射者称为楼烦,其首将便是楼烦将。

丁复与陈余以前就认识。

武臣光复赵国的时候,丁复就接受陈余的招纳前来投奔,被安排在信都这里镇守。

这个人确实讲义气,做人杠杠的。

张耳、陈余处于困难的时候来投奔他,他也不怕给自己惹麻烦,竟然大开城门接纳他们。

赵地的军民听到张耳、陈余都在信都,就都奔走相告,到处说,老大在信都啊大家快去啊,都来这里投奔他们。

张黡、陈释等旧将,也率领本部人马寻找过来。

短短几天的时间,他们这里就聚拢了四五万人的军队。

有了革命军队,他们就召开了决定革命前途与命运的信都会议!

大家在一起商议今后到底该怎么办?

无非就是要解决一下今后走什么路,扛什么旗的问题!

这个时候,那个神人蒯彻也到信都来了。

他对张耳道:“左丞相与大将军你们两个人都是魏国大梁人,虽然在赵国深得人心,终究都是外乡人,不是赵国本地人,赵人未必肯真心实意地前来归附。

如果你们想要成就大事,唯有立赵王的后人,你们两个忠心地扶持他,才能够成就大事。”

他的核心意思就是,你们两个不是赵国人,不能做赵国人的老大,还是找原来赵王的后代出来做老大,才能让赵国人甘心做小弟。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重要!

因为如果依旧是张耳、陈余两人当老大的话,他们两个人都是魏国人,而李良是赵国人。

他们与李良之间的矛盾就是魏国人与赵国人之间的矛盾,赵国人自然要帮同为赵国人的李良。

而他们如果拥立赵王的后代为王。

赵王的后代名正言顺就是赵王,而李牧是赵臣,李良是李牡的孙子,自然也是赵臣。

而李良作为赵臣却背叛赵王去投靠赵国的敌人秦国。

那么李良就是赵国的叛徒。

在赵王与李良之间的争斗中,赵国人自然选择支持赵王。

张耳认为他说得很对,就把他的话告诉陈余,陈余也认为应该那样做。

于是他们派人出去四处寻找,终于找到战国时期赵惠文王的孙子赵歇,于是他们俩拥立赵歇为赵王,张耳自为丞相,陈余仍为大将军。

终于他们以赵惠文王的子孙作为旗帜,走上光复原来赵国的道路!

他们暂时以信都作为都城,发布檄文告诉赵地各处的英雄豪杰,要他们过来共图大业。

因为他们解决了最关键的为什么而战的问题,所以赵地的老百姓的革命热情都很高,大家踊跃过来参加革命军。

他们的实力一天天壮大起来。

而那个背叛革命的叛徒李良听得张、陈二人已立赵歇为王,料定他们正在积蓄力量。等待有一天能找他报仇雪恨。

他仔细思量,张、陈二人才立这个赵歇为赵王,老百姓未必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不如趁这个时候他们立足未稳,力量比较弱小的时候去围剿他们。

心想他们新选了老大,小弟数量还少,这个时候正好去弄死他们。

否则等到他们力量壮大,小弟众多的时候再去,那就不是自己去弄死他们,而是他们来弄死自己了。

于是他点起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往信都杀了过来。

第一次反围剿开始了!

陈余听到手下人报告说,李良率兵杀了过来,内心也非常惶恐。

他知道,这个李良人品虽然不咋的,但是兵法学得那是杠杠的,要知道他可是李牧的孙子啊!

毕竟陈余是大将军,带兵打仗是他的事情!

他觉得自己要跟这个名将之后去打仗,心里有些没底!

于是他问张耳:“现在赵王初立,信都尚未安定,李良在这个时候起兵前来攻打,我们拿什么去抵御他们呢?”

他的意思就是,老大,这个家伙天天干架,心狠手辣的,我们这些人以前没有干过架,怎么跟他玩命啊!

张耳道:“自古道:‘师直为壮,曲为老’。李良做为赵王武臣的臣子,没有任何理由就背叛赵王臣,发生兵变。

他杀王姊,弑赵王臣,又屠尽赵王臣的家人,实属大逆不道,为天理所不容。

纵然现在时局混乱,但是公理正道自在人心。邯郸军民只不过是害怕李良加害他们,不得不勉强跟从他,并不是真心追随他。现在将军你率正义之师,吊民伐罪,为国而战,已占尽天道公理,只需堂堂正正行军,不愁不能战胜他。”

他的意思是,人在江湖上混,最讲究义气二字,现在李良杀了自己的老大,那是不仁不义的行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恭喜您成功逃生[快穿] 帝君的夜下狂妃 异能女王在校园 深海世界 民国的春秋 修士遍地走,你管这叫红楼! 凌医生有只超甜小可爱 农门骄 葬活人,抬鬼棺,我为阳间巡逻人 农家小少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