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南柯一孟(2/4)
,可是孔子的学生们纷纷要拜他当老师,国不可一日无君,我们不可一日无师,让他继承孔子的衣钵。
倒不是这位曾参是武学奇才,扫地神僧,而是他长得像孔子,睹之如见孔子。容颜天定,不过是福是祸就难说了。
曾参自然拒绝,不过他开馆授课后,很得师兄弟们照顾,也帮他拉拉生源,宣传宣传,一来二去,曾参就成了鲁国之内儒家的ubr,,而且曾参为人也不错。
他自己说,吾日三思,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夫子的教导没有温习乎?
有此三点,自然秉承着吃亏是福,十分的与人为善,何况他至孝。孔子就十分推崇孝道,儒家的要义就是,礼法、君臣、孝悌。
传闻他出去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拜访,可能是远道而来,曾母不好意思让人久等,又没法通知儿子,心中一急,就咬了手指一口。而后曾参回家,问母亲说,我忽然心中一痛,急忙回家,母亲没事吧。
这算是心灵感应了,如电视上所演,女子在家刺绣,忽然刺中手指,此刻在外打仗的夫君已然被困,处在弥留之际思念她罢了。
曾子也算是言传身教,鲁国之内父母都愿意让儿子去向曾参学习,鲁国上下也喜欢用曾参的弟子当官,连孔子的孙子孔伋(ji)都遵从父命向曾参学习。
曾参的小故事也蛮出名的,有一则是妻子不想带孩子出门,骗儿子说回家杀猪吃肉,回家后看见曾参磨刀霍霍,说自己不过是开个玩笑,何必当真呢?曾参说,人无信不立,于是杀猪给儿子吃。
做人这么较真,虽然迂腐,人们也愿意和他交往,得千金不如得其一诺,君王也想得到这样的臣子。
比如曾参兄死前,发现垫的席子是大夫才能垫的,自己一生没当过什么官,那里配呢,于是让人抽走。
这种人会弑君?
顶多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而已。
吴起当年为求文凭,便来到鲁国求学,师从曾参,按说以他的资质怎么也是名列前茅,可惜得知母亲去世,碍于誓言不肯回去,而是抓起书本继续读了起来。
可是至亲的消息,如何不触动吴起,吴起哀容不减,旁人自然要问,得知情由后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曾子的耳中。
曾子大怒,他所做的《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吴起犯了儒家的大忌,如同高手传授武功,首重对方心术,心术不正之徒天资再好也不能传授上层武功,否则必定为祸武林。
曾子于是叫来吴起,让他卷铺盖走人,吴起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人倒霉起来真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虽然离去不过倒是蛮尊师重道的,穿儒服见魏文侯,以儒者自居。
不过世人不以他为儒家人,而是兵家的代表,比如我。
按照国家的发展逻辑,第一代牛人死完后,后面的继承人一代不如一代,除非出现个中兴之主,否则一般要完。家族也是,晋国的家族,跟随晋文公流亡的那批人,无论哪个都曾经历大祸,有的挺过来,中兴,比如赵家、魏家,有的没挺过去,如先家、智家、中行氏、荀家、士家……
孔门的影响力也是,墨家墨子、道家庄子、名家惠施、杨家杨朱纷纷兴盛,都是俊杰,收的弟子也多,影响力扩张到了鲁国。
庄子劝谏鲁王说,如今国都很多人穿儒服,其实只是人云亦云,想要借此博取功名罢了,君王如果下令,再有穿儒服者论罪,第二天街上就不会有人穿儒服了。
鲁王自然不会这么做,但也表明各种学说也在鲁国造成了冲击,等齐国建立稷下学宫后,各派学说盛行,鲁国自然也不例外,受到冲击很大,儒家的主流地位受到挑战。
而这时,儒家出现了承前启后的人物,辩才无碍,撑起了岌岌可危的儒家道统,使得儒家低谷之后开始爬坡,被儒家学子推崇不已,孔子是至圣先师,那你就是亚圣公。
电视里,文征明常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说的就是亚圣公孟子。
孔子太祖,他就是太宗,成为儒学的主流,追溯起来,曾参被称为宗圣,孔庙里按照影响力排,那就是孔子、曾子、孟子、颜回,子贡兄、子路兄如此人才都没排进去,谁让没有弟子传承呢!
孟子,名柯,生年不详,据我推测(为把故事编的圆一些想的),大致是在公元前380年,距离孔子之死已经一百年,他是学的孔伋一派学术,按照年龄很可能没见过孔伋,是孔伋徒弟的徒弟,简称中山靖王之后。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yi),从鲁国迁到了邹国,家中虽然没落还算丰裕。
孟母对孟子关怀备至,为了他的教育问题三次迁家,孟子得以学习儒家经典,渐渐地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常言出名要趁早,对孟子却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时候还没有纸笔,都是刻字在竹简上,孔门的《论语》绝非人手一套,也只有老师才有,学生们只能靠记忆力背了。
而且就算是《论语》,抄写的时候难免写错字,到底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异世邪徒
凌天剑帝
撩表心意:亿万总裁套路深
将门娇:皇后要出嫁
宋士
除邪老祖燃翻天
难道我是神
大唐逍遥侯
冰刃之上
贴身国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