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道家思想之精髓(1/2)
灵筠听得元辰再度发问,也并未显得不耐烦,继而细细讲到:““道家”思想的另一位完善者,姓庄名周,而那部《庄子·齐物论》,便是他对那种思想的完善之作。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搞清楚这些之后,元辰才对“道法自然”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理解。
想来在道家思想中,贡献最大的便是老子、庄子、以及崖龙了。
“其二又是什么?”
想清楚之后,元辰开始问第二条。
“道家思想之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在华夏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
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天之道?!人之道?!天人合一?!”
这种大胆的言论,在元辰听来已是有些骇然。
天与人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是与天齐,还是凌驾于天之上,似乎都不是最为完美的,人与天合,无需付出太过,也最容易实现。
当然,这些只是元辰所想。
“‘道家’思想精髓之其三――致虚守静。
“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
庄子为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
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
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
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
元辰听完这一段之后,微微沉思了片刻,继而他接着道:“这一段的精髓,应该是‘返璞归真’,这个理论,是我之前从未听过的。
至于‘致虚极,守静笃’,则要更加深刻了。
但是‘至人无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却颇为耐人寻味。
这三种人,应该是华夏特有的一个概念,更确切些,应该是如上所说,为某种境界。”
一旁的苏宁,此时还处于懵懂的状态,但是元辰已经洋洋洒洒地说出了这么多,而且即使是元辰所分析的东西,他也无法完全明白。
元辰在说话的同时,也看到了苏宁茫然的表情,继而他微微一笑,道:“这些思想,现在你不必完全搞懂,待得日后境界日渐提高了,我自然会给你细细讲解!”
苏宁听到元辰所言,知晓现在想要听懂太过勉强了一些,便不再刻意去理解。
灵筠看得元辰这么快就解了出来,不由轻笑一声,道:“接下来,便是思想精髓之其四――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
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诸天最强BOSS
一秒一气血,进化凤祖,独断万古
情圣养成系统
九转霸体诀
世界首富之我是股神李晋苏晚晴
小猫咪成精后,和同类带飞警队
快穿反派总想和我谈恋爱
独臂游侠传
姜国传
穿书后我杠上了病态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