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93章新环境(2/4)

.府的大报社,钟任还是得益于他那位老师的帮忙。

当然,当时报社也正在积极的引进人才,像钟任这种既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又在地方基层拥有十年工作经验,还有一大堆拿得出手的“著作文章”的……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钟任都完全符合条件。

更何况,有了他的老师的鼎力举荐,大报社的高层就更看好钟任了。

并不困难的,就把“钟任”要到了大报社去工作了。

钟任去到大报社工作,一开始也仅是普通的编辑。或者说,比普通编辑稍强一些,那就是他成为了已经落实了“正科”级别的编辑。

那样一个大报社,大大小小分十几个“部门”,比如,每周出两期“理论版本”,负责理论方面稿件的,称之为“理论部”。这理论部的负责.人就叫“部.主.任”,那便是“正.处.级别”了。副职那就是“副.处.级别”。

而专门负责处理下边各地“宣传”部门的“通讯员”来稿及联络的,则称之为“通联.部”。

专门处理“文艺类”的稿件的,称之为“文艺.部”。

总之大大小小的部门十几个。

钟任一开始去的是大报社的“理论.部”。

钟任之前发表的文章有很大的比重都是“理论”方面的。因此,首先安排他到“理论版面”去当专职的编辑,也算是“人尽其才”嘛。

说是一个“理论.部”,除了正副的两位负责人外,只有两名普通编辑。钟任到来之后,因为他是落实了“正科”级别的,另外那名普通编辑没有,因此他就顺理成章成为了这个部门的第3号人物了。

这种情况下,该部的正副两位已经到到退休年龄了,一旦要提拔,肯定是钟任能迅速的上位。

大报社的社长其实挺看重钟任,把他放到那样一个“负责人”快到年纪到“点”,换人机会最大的部门,就是有“考.查”钟任的意味在里面。

如果他做得好,令社长感到满意,提拔他当个“部门”的副职,也是可以考虑的。如果工作不出色,甚至是干得糟糕,那就算看在“广电”的老领.导面子上,不让他那“弟子门生”坐冷板凳,也不必安排更重要的位置给他了。

钟任算是经受住了社长的考核。短短的两年多不到三年时间,社长就替他申报下来了“副.处”的级别。公示顺利完成后,钟任就非常光荣的成为了“理论.部”的“副职”了。

当时该部的“正副职”都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了。

钟任如愿的担当了该部的“副职”。而正职,则从“文艺.部”的一位“副职”中提拔了一人,调到“理论.部”当正职。

虽然一个部门才几个人,但钟任好歹把这个“级别”又提升了一级了。

另外,当普通的编辑,一般只有自己写的稿子,容易刊登出来。当了“部门”的“副职”以后,一周起码有一版的“理论版”可以让他来负责文章的“审定”。

自此,才称得上真正的“大.权.在握”。

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似乎这样的一点小小的“权.力”,压根就不值一提吧?!

那是不懂那个时代,大报社所具备的“影响力”。

在那个年代,许多媒体平台都还没有兴起。报纸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因为它的“发行量”大嘛。

这只要看当年大报社的“广告收入”,竟然比电视台和电台加起来的“广告收入”,还要来得多——就可以看出当年“报纸”的影响力了。

后世随着手机的普通,年轻一代习惯了“移动”之类新媒体了,报纸作为传统的“媒体”,受到的冲击才是最为巨大的。报纸“赖以生存”的广告收入“锐减”,关注度断崖似的下跌……但报社以前累积有“底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