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08章回城(1/4)

再不济都可以调回到“子报”去当编辑。女护士就听同事说过,现在“子报”也非常难考进去了。福利待遇什么的都超好。

而在她看来,那“子报”就是男友的老爸在当“老总”的,而男友又超能写——他都给她看过他每月的“稿费收入”,都差不多有她的工资收入了。因此,女护士觉得,男友就算不在基层混了,想进她所在的二线城市的“子报”,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调动男友的工作到“二线城市”的“子报”,女护士觉得挺简单的一件事儿,毕竟男友的老爸钟任,如今可是大权在握啊。“子报”用人起码也用200号左右的人,把自己这位“能干”的儿子安排到“子报”工作,俨然可以视为“内举不避亲”嘛。

在女护士看来,没啥不可以的啊。

女护士不懂,偏偏在钟任这儿,想要调自己的儿子到“子报”当编辑,就是个天大的难题啊。

那是有原因的。

因为报社已经成立有几十个年头了,一直都算得上一家效益极佳的单位。不仅级别高,员工的待遇比起许多“二线城市”的好单位,也不遑多让。因此一直以来,报社就相当难挤进去。而想挤入这个单位的人员,也是超级多。

因此早在年之前,报社就有过规定了:本单位的员工的子女(注意!不仅仅限于本单位领.导的子女啊,包括资深员工的子女),都不得在本报内担任“有编制的编辑及记者”。

本单位的领导及老员工那么多,几百号人啊,如果没有个约束,个个都想把自己家里毕业出来的小孩,安排到报社内当“编辑”,当“记者”的,那报社的编辑记者早就突破千人以上了。

如此庞杂的人员体系,连发工资都困难,还提什么发展呢?根本就“举步维艰”,难以发展好不?!

报社毕竟是个存在了数十载的大单位了,报社以前的老总,早就意识到了上述的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早就定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总的来说非常严格的一条“铁律”,那就是不允许招收本报社内员工的“子女”进报社当“编辑”或“记者”。

想进报社当普通的工人——比如说报社印刷厂的工人吧,那倒是可以“照顾”一下的。如此,也能体现报社这种大单位,既讲严肃的纪律,又有浓厚的人情味儿。

之所以报社的“头头”们并不怕招本报社老员工的“子女”,进报社印刷厂,那是因为印刷厂的待遇实在跟报社的“编辑”、“记者”没法比啊。

两方的待遇差别,说是“天差地别”有点太夸张。但差个几倍还是有的。因此之故,并不惮“报社老员工”们的“子女”进报社印刷厂,挤占名额。

反正印刷厂的待遇并不太高,跟外边的印刷大厂的待遇,那也差不多吧。报社印刷厂又需要大量用工,只要身强力壮的,用报社内老员工的“子女”也好,用外边的人工也罢,总之没啥大不同。既然如此,当然可以先安排报社老员工的子女呀。

然而,估计那些“报社老员工”的“子女”们,没那么大的愿望去报社印刷厂做工啊。

有些铁一般的规定,在“报社”内代代相传,无论是哪位强势的新社长就任了,都没那么大的胆量去挑战那样一条“铁律”。

偏偏又因为这样的限制存在,导致钟任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自己的小儿子拉到“子报”来。

“子报”终归还是报社的“子报”。本报这种更高一级的报纸,都不敢违反代代相传的“铁律”,“子报”从属于大报,上边有什么样的规矩,它当然也只能跟着遵守。

这种情况下,女护士指望“钟家小儿”调回到跟她“同城”的“二线城市”,调回到效益极好的“当代都市晚报”,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戏”的。

但女护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