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53章 模拟集成电路(2/3)

。    徐长青犹豫了片刻,还是点了头。    于是,萍水相逢的两人就在街边找了一家“糖水店”,坐了下来。    “小萧,你想聊什么?如果是想问我们厂子的具体情况,我能说的不多。”    徐长青他们厂子能生产模拟电路产品,其中以分立器件为主。模拟芯片也有很小的一部分产量,但不是民用产品,多说无益。    “那就从录放前置放大芯片说起吧......”    萧白从对方厂子的名称上大致能猜到一些东西,所以他也没问对方单位上的事情,而是从这个产品本身打开了话题。    说到这些,徐长青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滔滔不绝的说了能有十几分钟不停歇。,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  萧白倒是听得津津有味的。    通过对方的介绍,目前国内在模拟电路的设计上虽然也有些落后,但差距不是很大,大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差五年左右。    但在生产上面的差距就大了很多,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大约相差了8到10年。    “所以,目前国内有不少单位已经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线。比如742厂就从日本东芝引进了一条完整的3英寸芯片生产线,生产为电视机配套的专用双极型模拟集成电路。    这个项目从拉单晶开始,包括制版、3英寸硅圆片加工和封装测试。于1984年达产,月投10000片3英寸片,成品年产量达3000万块,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配套最全、(集成器件制造)模式的专业化工厂。”    徐长青一口说了这么多,终于说得口干了,他这才停下来喝了一口水,然后就闭上了嘴巴。    萧白也没吱声,他算是听出来了,国内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基本上放弃了“自力更生”的技术发展路线,而是采取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引进”的模式。    “哎!”    萧白真的觉得很可惜,在80年代初期国内集成电路的发展(包括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其实和宝岛、韩国处于差不多的一个水平线上。    因为国内的底子还是有的。    80年代,老美针对发动了著名的“半导体之战”,结果几乎打垮了的集成电路产业。    而后,老美开始向韩国转移半导体(包括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相关的技术和生产线。    稍后,不甘心的日本也开始向宝岛和国内转让了一部技术和生产线。    其中,和东芝都有不少动作。    比如华鸿就是和合作的,而刚才徐长青所说的742厂就是和东芝合作的。    而日后大名鼎鼎的台电(成立于1987年),到现在也不过才成立仅仅两年的时间。    所以,萧白的这一声叹息充满了无奈。倒不是想抱怨什么,只是内心深处有着浓浓的不甘。    没有经过日后的技术打压,现在很多人都还沉浸在“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惰性思维当中。  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徐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受教了!你这次来出差是开会还是学习?”    萧白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心情,便转移了话题。    没想到很普通的一句问话,居然让徐长青感到很尴尬。他坐在那里左右扭动了一下,表情一下子就不自然了。    “咳咳,那啥,不都说特区充满了机遇吗?我就是专门来看看的。你也知道,我们这个年龄在单位上不上不下的,就有点想出来发展。”    徐长青说了半天,其实就是一个意思,他想下海。    萧白“噗嗤”一下就乐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又不是啥丢人的事情,真没必要搞得这样。    但交浅不言深,萧白适时地打住了话头。    “徐工,那咱们今天就聊到这儿?这是我的电话号码,以后可以经常联系。我过几天就返回星城了,这两天哪天有空一起吃顿饭吧。”    萧白随即开口告辞,他这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