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一章 皇上驾崩(1/2)

公元1627年八月,明熹宗雕刻木头有些烦闷了,想去散散心,于是在客氏、魏忠贤的陪同下到宫中西苑乘船游玩。

玩累了就在桥北浅水处大船上饮酒,就喝够了,又与王体干、魏忠贤及两名亲信小太监去深水处泛小舟荡漾,结果被一阵狂风刮翻了小船,不小心跌入水中,差点被淹死。

虽然,他被人救起,不过,经过这次惊吓之后,却落下了病根,多方医治无效,身体每况愈下。后来,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身长寿。

明熹宗依言饮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饮用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到了天启七年夏,明熹宗的病更重了。

他预感到自己来日不多,为了大明朝的江山,而自己却没有一个孩子成活,于是便开始思考谁来接替自己的皇位。

想来想去,每个兄弟都想过了,最后他想到了信王,信王的暗中筹备,想要拿掉魏忠贤一党的想法,在明熹宗心里面还是有些知晓的。

为了大明朝的将来,明熹宗决定宣召弟弟朱由检入卧室,信王早就知道明熹宗的病况,一直都在暗中担忧着明熹宗如何安排?

当听到太监来禀报入宫觐见皇上,信王心底暗中庆幸自己幸运,同时,心中非常的矛盾,见到明熹宗后,明熹宗对他说:“皇弟,你的才华,朕自当非常了解,精神可比尧舜,大明朝的江山以后就有你来继承了。”。

信王知道是这个结果,看到明熹宗居然选择自己来继承皇位,他深感自己过去的暗中筹备是错的,此刻,他心里面非常歉疚。

但是信王没有把心里面的话说出来,因为,说出来之后,会是不一样的效果,于是,假装惊讶、显示大任难当,明熹宗看到信王客气,于是语重心长的与信王长谈了起来。

8月乙卯日,明熹宗驾崩于乾清宫,终其一生,朱由校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德陵,庙号为熹宗,又称为天启皇帝。

卒后谥号为“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天启帝专心致志地盖着他的“宫殿”,奸佞们却在悄悄地挖着他的墙脚,未来宫殿是否倒塌?要看信王朱由检如何权谋他的天下了。

纵观天启帝的一生,固然荒唐昏聩,究竟是一个欠教育的顽童的行径,不是恶人(虽然他的昏聩对明朝造成的祸害无穷)。

归根结底应归罪于天启帝的祖父万历皇帝,万历不喜长子,不关心他的教育,长子自身难保,自然导致长孙的教育更被忽视。

乃至熹宗继位时据说大字不识几个,对朝政大事不是太大感兴趣,以至自己倾向于木工雕刻,把大明朝交给过去的东林党,还有魏忠贤一党管理。

不过,青年时期的明熹宗英气勃发,崇敬抗敌英雄,喜欢骑马射猎和观看武戏,“多点岳武穆戏文”。他的个人品性优良,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善待发妻,友爱兄弟。

在铸造新钱时,仰思父亲明光宗的泰昌年号尚未铸钱,遂命与天启钱分铸,流通同使,以资纪念,“民间有恭睹泰昌钱而堕泪者”。

明熹宗“留心大体”,每天早晨都要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每晨奏先帝览文书”,“先帝御笔亲改”,进行拍板决策。即使明熹宗在忙于椎凿髹漆的时候,对国事奏报也不忘“倾耳注听”。

当后金入侵期间,明熹宗“日夜焦思”,“愤激深虑”,经常命东厂遣人诣山海关门,具事状奏报,名曰“较事”,直接掌握辽东前线的动态和情报。他曾经御笔亲书“辅朕为仁明之主”七个大字赐与臣下,以此来表达求贤和励志之心。

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天启元年(1621)十二月,内阁首辅叶向高在奏疏中称赞说:“我皇上聪明天纵,朝讲时临,真可谓勤政好学之主矣”;

“尝见皇上发拟本章,每多传谕,以此仰窥圣心留神庶政”;“皇上尤于燕闲游豫之时,览观经史,深戒怠荒,此宗社苍生之大幸也。”这些史实足以令那些污蔑明熹宗一心贪玩、不理朝政的谎言不攻自破。

明熹宗死了,他的皇朝有人来接替了,那他的皇后又是怎么样了呢?他的皇后又是怎么一个人呢?她的一声是怎么样的呢?

明熹宗朱由校的皇后——张宝珠

张宝珠,明熹宗之懿安皇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她的父亲叫张国纪,由于女儿尊贵的原故,被封为‘太康伯'。宝珠以天香国色被选入宫中,貌冠后宫。

宝珠颈长清丽如立水晶屏,常自织鹤氅羽衣,穿之步上楼台,琼姿仙貌似欲绝尘而去,羽化登仙。她通文史晓古今,雅音善听,婉颜能谏,端然圣洁之姿纤尘不染,堪称国色。

天启元年(1621)四月,她被册立为皇后。在明代后期混乱的局势中,张皇后始终清醒,在百姓的眼中也有着极好的声望。从《明史》主记载看,张皇后在大顺农民起义军进城之后自缢而死。

年仅38岁。明熹宗朱由检只是个爱好嬉戏玩乐的小子,对朝政毫无建树。结果引致大权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天道送来个系统 菲美人 田园娘子:捡个夫君生宝宝 斗罗:开局被千仞雪偷听心声 隐爱成婚,神秘总裁圈爱妻 萧叶柳依依天王归来 武唐仙 噬天战帝 星际领主:召个魅魔当秘书官 网游之逆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