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宇宙的形成(四)(2/2)
,人类是这个世界的管理者和支配者,《内经》也“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但人类并不能认清自己。很久以前,人类傲娇自大,东方统治者家下,自称“九五之尊”,认为“普之下莫非王土”,西方教皇则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残暴而骄奢,崇尚权利与战争。到了后来,世界相对和平,科学得到发展,人类认识到宇宙的广阔,又自认为渺的很,犹如沧海之一粟。人类即自大的很,又渺的很,从不是世界的管理者和支配者,自始至终都充当着毁灭者的角色,走自己的路,让其他生灵无路可走。
人类终于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不停下来及时反省,终将走向灭亡。也许是时候走上另一条与众不同的既伟大又朴素的道路了。那就是踏入精神世界。若如此,首先得认识灵魂与守护内心,至于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管理者和支配者那是后事。
其实,不仅基督教与中国本土道教的神话里关于地生成的内容一致,实际上熟知佛经或者伊斯兰教圣典的教徒也一定能从中找到与之相似的创世内容,哪怕造物主的名字或者创世的具体细节稍有差别。
我们再将范围扩大一些,不仅是世界三大宗教与中国本土道教,基本上只要是流传时间甚广,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的宗教,都会有相似的创世内容。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它与上古文明或者人类的史前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话回来,神话毕竟是神话,虽然其揭示了地与自然规律生成的事实,但毕竟粗略,缺乏具体过程,若能有一个更详细的最好是籍类型的解那就更严丝合缝了,那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著作呢?
有,那就是《黄帝内经》。你一定知道,这个世界上最深奥的道理总是最简朴的,虽然关于病理病机和如何治疗占了大多篇幅,但所有复杂多变的形形色色的病理病机都来自同一种简单的情况,然后经过变化而来,所以《内经》中多次提到“其道在一”或者“守一”。
下面关于地生成的描述虽然比较简略,但关于自然规律由来的段落却正好添补了神话的空缺,且试着让上古文明、宗教、科学和自己的推论相互结合,让这个世界的真相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展现。首先是地与万物的生成:
《灵兰秘典论篇》曰:“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翻译:至高无上的道体现在最微的地方,由此而进行无穷的变化,却无人能探知本源。窘迫啊,人们日渐消瘦,却仍不得要领;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像被遮蔽着,谁能了解它的精华?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厘的微数目,而毫厘也是起于更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
备注:最微的度量就是弦理论中的“弦”,此为万物最初的“有”,而“有”来自于“无”,这便是宇宙的本质。故而世界虽然形形色色,但其道在一。)
《阴阳应象大论篇》其一:“故有精,地有形。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浊阴归地。是故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
(翻译:所以有精气,地有形质,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地为万物之根本。清阳轻生于,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地的动与静,是阴阳的神妙变化决定的。)
其二:阴阳者,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故积阳为,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翻译:阴阳,是地之道,万物的纲纪,变化的根本,生杀的本始,神明的居府。
……
所以,清阳积聚升,浊阴下降归地。阴主静,阳主动,阳气生发,阴气成长,阳气杀伐,阴气收藏。阳气化为万物能量,阴气组成万物形体。)
《六微旨大论篇》曰:“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该句不用翻译,这是地之间自然规律的开始。虽然你不是很懂,但我们每丰富一些,越具体一些,它本身所包含就会丢失一些。)
《六节藏象论篇》曰:“余闻气和以为形,因变以正名。”
(翻译:我听阴阳之气交互赋予万物形体,因其变化不同的形状而确定不同的名称。
备注:此为阐述万物之名及多样化的由来。)
本章已完成!
穿越异界之养了只狼狗
秦吏
豪门秘婚小娇妻
第二次初恋
男频穿书女频后,拯救恋爱脑
科技天才
斩天封神
我的前任全是巨星
原来我是道祖
龙婿